新闻网讯 6月的红安校区,雄姿英发,2022级学生们,在红安这片红色土地上用自己的勤奋好学,努力上进,书写了最绚丽的青春之歌,为自己辉煌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红安校区,名师荟萃引领学生成才之路。
学院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推进“骨干教师培育计划”等“三大工程”,配套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教师博士培养计划”等“四大计划”。现有专任教师723人,其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562人,具有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有230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51人。包含在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任教多年的老教授、老专家,还有一批从重点大学毕业的青年硕士。广大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历届学生刻苦勤奋学习,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
“我会站好最后一班岗,当好学生的引路人……”城建学部59岁的辅导员刘建国和往常一样,提前十分钟来到教室,为学生们的每日早读做准备工作。二十年来,他始终如一地热爱着教育这份事业,并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所热爱的教育事业中去。在学生们眼中,刘老师是排除迷茫、解决困难的一盏明灯。他会深度了解每一名学生的情况,关注他们在学院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每当有学生遇到困难,刘建国都会循循善诱,耐心疏导和陪伴学生,让他们不再迷茫,重拾信心,刻苦学习。像刘建国这样的教职员工,在学院比比皆是。
红安校区,地灵人杰成就青春梦想。
医学部2022级护理2班学生朱圆圆,退伍归来复学后,积极参加学院的各项活动,她加入了国旗班、成为了班长,带领同学们共同进步。学院领导了解到她和其他退伍士兵的情况后,专门成立了大学生自治委员会,让这群退伍士兵有了归属感,并让朱圆圆担任班长管理退伍士兵们和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宿舍区站岗、巡视,教学区监督、维持秩序,策划、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每逢周末,校园里总有他们的身影,上传下达,做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除去日常的值班工作,该组织成员还担任了红安校区2022级新生红色研学之旅的教官,他们积极带领学院的新生们学习相关的知识,向他们传授优秀的红色精神文化,担当学生们的风向标。“我们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够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梦想,积极向上,用行动诠释激昂的青春。”
这支校园里面鲜嫩的“橄榄绿”志愿者团队,身体力行传递着“退伍不褪色”的优良作风,他们将部队严谨的作风、铁一般的纪律带进校园,和新生们共同学习在城院、成长在城院、成才在城院。
红安校区,依托红色资源打牢学生成长“组合拳”。
为深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继承和弘扬红安革命精神,在学院统一部署下,从2022年10月22日到2023年4月9日,全体大一学生分为六期到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董必武纪念馆、李先念故居开展红色主题研学活动,缅怀先烈,重温历史,在思想上全面接受革命的洗礼。学生们纷纷表示,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把对革命先辈的敬仰转化为自觉学习、增强本领的实际行动,争做新时代好少年。
与此同时,学院严格执行早晚自习“2510”制度,加强学风建设,激发学生内生动力,提高学生自主发展意识,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个性成长。“2510”是学生一周完成的学习任务。
“学习数学没有捷径可言,多做题提升自己的计算能力才是王道。”城建学部2020级工程造价2班学生王笔友分享自己的学习方式。学院要求的每日高数题在王笔友看来是锻炼做题习惯的很好方式,除此之外,他还做了大量的训练,光是考研书籍就做了2本,还有张宇的1000题和汤家凤的1800题。通过不懈努力,王笔友在数学竞赛领域获得了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非数学类)全国一等奖和第十届湖北省数学竞赛(非数学类)一等奖的优异成绩。
除此之外,学院还成立了英语互助组。外语学部2022级英语4班学生熊欣悦和城建学部2022级土木工程2班学生柯珺宝互加好友后,熊新悦会经常提醒柯珺宝每天背诵英语单词,多做英语习题,久而久之,两人友情升级,有时还会相约一起去自习室学习。在两人互帮互助下,柯珺宝觉得自己的英语词汇有了很大的拓展,熊欣悦的单词积累量得到显著提高。
奋发新学期,笃行向未来。在红色的土地上,学院2022级的莘莘学子在搬到东湖校区后,在新的征程上,他们将以更加饱满的精神、奋进的姿态投入到新学期的校园学习、生活中去,去感受东湖校区的壮阔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