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记者 唐欣)“朋友圈被DeepSeek刷屏了!”“听说它能自动生成代码?”“以后程序员要失业了吧?”——最近,生成式AI工具DeepSeek在大学生中掀起热烈讨论。面对学生们的种种疑惑,信息工程学部杨艳霞老师用一堂别开生面的“人机共学实验课”,给出了她的答案。
“上周有个学生拿着AI生成的代码问我:‘老师,以后是不是不用学编程了?’我反问:‘你会让计算器帮你参加高考数学吗?’”杨老师用这个比喻让全场学生笑过之后陷入思考。她演示道:当输入“优化冒泡排序时间复杂度”时,DeepSeek瞬间给出三种改进方案,但选择哪种方案、为何选择,仍需人类结合具体场景判断。“就像厨师用智能菜谱调整火候,但烹饪的创意和用心是AI替代不了的。”杨老师强调,未来编程教育将更侧重培养“人机协作思维”——用AI解决重复劳动,把精力留给算法设计、系统架构等核心环节。
在《数据结构》课上,学生们正用DeepSeek辅助完成“栈结构”作业。“LIFO?这概念太抽象了!”话音刚落,便有同学向DeepSeek提问:“栈的LIFO原则是什么意思?” DeepSeek解释了栈的操作方式,并举例说明,如“像叠盘子,最后放的盘子最先被拿走”。杨老师透露,引入AI后课堂互动量提升40%。“以前学生卡壳会沉默,现在直接问AI,错了再改,改完还能让AI解释原理。”这种“生成-验证-反哺”模式,让抽象概念变得触手可及。
杨老师展示了几份“翻车”作业:有同学直接复制AI代码导致逻辑混乱,有人提问“代码报错”却不贴错误信息,还有人用Python实现C语言作业要求。“最可惜的是盲目信任AI输出的案例,”杨老师展示某些同学未经验证的排序算法,“表面上看能运行,但遇到特殊数据就会崩溃。”杨老师总结出五大避坑指南:拒绝“拿来主义”,提问要精准,结果需验证,基础别放松,课程要求要对标。“就像学自行车要先用辅助轮,但总依赖它永远学不会平衡。”
“关于最近冒头的Manus工具,它和DeepSeek算是各有专攻——DeepSeek写代码、推公式、改论文都能搭把手,适合咱们大部分专业场景,毕竟人家团队扎根国内,数据安全也稳妥;Manus更像是给元宇宙玩家配的装备,除非你们选修了虚拟现实开发这类课程,否则日常学习优先选DeepSeek更实在。至于应用商店里那些‘真假美猴王'Manus,记住三个防坑口诀:认准官网download按钮直接跳转,别在商店里搜;看下载量过万、评分4.5以上还带长评的才是正版;新上架、评分全五星但没评价的,大概率是李鬼!”
“有人问我‘现在该学C语言还是Python’,其实该学的是‘如何驾驭工具’。”杨老师给出三条建议:像追科技博主一样关注前沿动态,用开源项目练手(比如给Linux提交代码),永远保持“为什么”的好奇心。“当年我们学编程要手动查手册,现在你们有AI助手,但解决问题的快乐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