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记者 吴湘悦)“英语这关必须过!”我校信息工程学部2023 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1 班的潘汪如同学,高考时选择日语科目,进入大学后带着考研和专业学习的双重目标,在大一毅然按下英语学习的 “重启键”。2024 年 12 月他首次报考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并以总分 469 分(听力 179 分、阅读 153 分、写作翻译 137 分)的成绩通过考试。
“高中时,我的英语成绩常常卡在 80 分左右,那种看不到进步的焦虑感至今难忘。” 高二那年,潘汪如因英语陷入瓶颈期。此时,学校提出可以转学日语,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尝试了一周,发现日语更容易打好基础,于是决定转学日语。“刚开始接触日语,五十音图让我感到新鲜,但随之而来的是背单词的挑战。因此我每天早上都会捧着日语单词书,在走廊里一遍遍地背诵,嘴里不停念叨。”经过持之以恒的锻炼,最终他以 100 分的日语成绩完成高考。
“我刚入学就定了考研目标——武汉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而英语是必考科目。所以英语这一关我必须过!” 进入大学后,计算机专业的深造需求让他重新审视语言选择。他查阅了计算机专业考研的相关资料,发现英语科目是硬性要求之一,这让他意识到英语的重要性。起初,看着课表上的英语必修课,他犯怵:“毕竟高二后就没系统学过英语,捡起来谈何容易?” 但长辈那句 “做事先做人,做人看做事” 点醒了他 —— 选对方向就要咬牙坚持。抱着 “哪怕从零开始也要啃下来” 的决心,潘汪如毅然重拾英语。
“我清楚我的英语语法很弱,刚开始学习只能靠笨办法 —— 单词记忆。” 结合高二时零基础学日语的经验,大一时期,他以学校教材《新应用大学英语》为核心,围绕课本中的核心词汇展开攻坚。他每天跟着教材配套的单词表背诵,将不熟悉的词汇逐一标记,充分利用早晚自习和碎片化时间反复记忆。“教材中的单词和课堂进度同步,跟着老师的节奏走,既能掌握重点,又能及时在课文中巩固。” 这种 “教材为纲“ 的学习方式让他在大二备考四级时,已能熟练掌握教材 80% 以上的高频词汇。他还会从阅读真题中摘抄生词,记满了密密麻麻的笔记本,“后来发现,高频词反复出现,眼熟了自然就记住了。”
在阅读能力提升上,两位英语专业课老师为他提供了关键指导。郭璐老师为他讲解真题,教他拆解阅读中的长难句,帮助他突破理解障碍;朱云霞老师则传授 “关键词定位法“ 做阅读,还强调 “翻译要先拆句子结构“。这些实用的方法让他在考场上应对自如,阅读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在听力训练中,潘汪如摸索出 “逐句精听法“。他从最简单的听力材料开始,一句一句地听,直到能复述 70%-80% 的内容。“一开始连 'where' 和 'were' 都分不清,练多了耳朵就磨出来了。“ 通过不断练习,他逐渐提升了听力水平。
在写作方面,郭璐老师的 “模板战术“ 让他受益匪浅。大二上学期,郭老师每周都会带学生分析真题作文,整理万能句式。潘汪如认真记忆这些模板,熟悉背诵后还会进行默写,通过这种方式完成自我检查。回忆起12月份参加四级考试的场景,潘汪如说:“四级考试当天进入考场确实紧张,但看到作文题正是我考前练过的‘校园活动’时,心里有了底,紧张感消散不少。考试时,我套用模板,再结合自己背的词汇,写起来特别顺。”日复一日地坚持背诵和练习,老师们的悉心指导,都为他成功通过四级考试奠定了坚实基础。潘汪如很感谢他的两位英语老师:“郭老师和朱老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帮我把零散的知识打磨成体系。没有她们的耐心指导,我不可能这么快通过四级。”
对于未来的规划,潘汪如目标清晰:接下来准备六级考试,同时备考武汉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现在每背会一个新词,都觉得离梦想更近了一步。” 对他来说,英语不再是负担,而是他看世界的工具。
从日语到英语的转轨,不是逃避,而是对自我的重新审视;通过四级考试,靠的不是天赋,而是坚持。正如他的座右铭所言:“做事先做人,做人看做事。” 在逐梦的路上,他的每一份专注与坚持,都终将照亮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