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乐娱场5555199vip

学院要闻

在更好的校园遇到更好的自己
发布时间:2019-03-19
发作者:本站
发浏览次数: 3633

摄影 邓长鑫

 

  “学生不学习,就是不务正业。”我院学生工作处处长严建一脸的随和,说话却干脆利落。在部队12年团级干部的经历,让他在“管理”学生的时候,也不自觉地用上了部队的思维和方法。

  打造一支正能量的队伍,一靠严格管理,二靠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严建觉得在学生的管理方式上这个同样适用。上大学前,学生的作业、活动和比赛等等,每天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情都是听老师和家长安排和提醒,他们也习惯了被动听从。上了大学后,他们得自己面对选课、社团活动等多重任务,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课业,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很多学生感到有些不知所措。“孩子们十八岁进校,思想比较活跃,价值观正在形成,这阶段需要有人‘管’,还要让孩子们服‘管’,为此,我们在经过数年的摸索后,去年正式推出了《辅导员与学生安全一对一谈话制度》,进一步促进了学风建设。” 严建感慨。

  都是为人父母,严建深深懂得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思。2018年,学院本科毕业生有2421人,考上硕士研究生279人,录取率达11.52%,录取院校覆盖国内外众多知名院校,这成绩让他深感自豪:“这个录取率在全国同类大学里首屈一指,说明我们的辛苦没有白费。”

  进校门时比一本低一百多分,出校门时考研录取率有的学部有的专业与一本不分伯仲,学院创造了一个大学生教育的奇迹。多年前,院长陈建勋连续一个多月在办公室亮到深夜十一二点的灯光,点亮了探索这个奇迹的火把。

  2013年的时候,这所坐落在美丽的东湖之滨的学院,考研录取率还只有5.3%。以考研为抓手提高学风建设水平,着力打造办学品牌和办学特色,夯实学生成长成才基础,开启内涵建设的新阶段,是陈建勋院长深思熟虑之后的决定。

  用部队的思想工作方法来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成为两人的共识。82个辅导员,冲在了创造奇迹的一线,《安全一对一谈话制度》的雏形渐渐清晰。一对一谈话,以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增进与学生的感情,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帮扶学生成长为主。谈话内容可以涉及学生家庭情况、个人成长、爱好特长、校内生活、学习目标、亲情爱情、实习就业、爱国时政、社会热点等。

  创造奇迹的过程,是日复一日做好琐碎事情的奉献和积累。每个辅导员,要负责200多名学生,《安全一对一谈话制度》要求,对大一、大四的学生,每学年全覆盖一次,大二、大三的学生每学年不少于60%。辅导员将每次谈话的重点内容记录下来,学工处每月检查一次并将谈话情况进行通报,每年对辅导员谈话情况进行等级评定。

  严建拍着堆满办公桌的记录本,饱含深情地说着一个又一个辅导员的辛苦。早来晚走,在学校一待就是十二三个小时,是这些默默无闻的辅导员的共同点。手下的兵这么拼,严建这个带兵的人,常常感动不已。

  通过与学生的一对一谈话,进一步加强了辅导员与学生的联系,推动辅导员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将思想政治工作做在平时,收集信息,发现隐患,将解决实际问题与思想问题相结合,提前将可能发生的各类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风建设,加强学生的日常管理。

  随着一对一谈话制度的深入,越来越多令人欣喜的变化,出现在了校园里。学生起草并通过投票制定《班级公约》,上课前主动把手机放在教室门口的手机袋里,课上全体学生起立给老师鞠躬,一位同学没有完成作业,主动上讲台做深蹲……

  除了《班级公约》,《寝室公约》、《安全公约》、《体育竞技公约》等体现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公约越来越多,学校图书馆常常座无虚席,每天自觉完成 “2510”(2句英语对话、5道数学试题、10个英语单词)的学生越来越多,早晚自习的出勤率稳定在98%以上。

  为了确保好的学风“变现”,学院每年拿出一百多万资助奖励成绩优异学生,请来专家级教授授课。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前年学院十五周年校庆暨校友会成立大会上,已成为各行各业佼佼者的校友们,中午一边吃着盒饭,一边戏称参与了“史上最抠门校庆”。在这场没有鲜花礼炮装点,也没有邀请上级单位和兄弟院校到场的校庆上,21位“优质课堂教师”领到了重达55克的24K金牌。

  “一所风清气正的学校,在不同战线上努力的每一个个体,都应该得到激励,用实实在在的举措,让师生感受到学校的学术精神、人文气息。” 院党委书记王军说道。

  俭于形,富于心。或许,这就是学院的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