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顺兰,经济与管理学部国际经济与贸易系教师,骨干培育教师,讲授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跨境电商实务等课程,多次荣获“优质课堂教师”“三育人积极分子”“省级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指导学生获OCALE全国跨境电商创新创业能力比赛一等奖,POCIB全国外贸从业能力比赛二等奖,湖北省“挑战杯”二等奖。主持参与湖北省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和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发表多篇教科研论文。
以财经新闻为抓手 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经济与管理学部7个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课程综合运用数学模型、图形分析和演绎推理,立足于经济现实却又高度简化,揭示微观领域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宏观领域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因为简化,课程抽象的经济模型对于学生似乎相隔很远;因为要模拟现实,一次次放松假定带来的新模型让学生感觉如同难度升级。这门课程被学部学生评为最难的课程之一,学生们不禁疑惑学了这门课的用途是什么?郭顺兰回答:“可以看懂财经新闻。”这句话虽然有些玩笑,但却是把这门难且枯燥的课程变得鲜活的法宝,原来郭顺兰从第一次走进课堂就对学生们说,经济学的学习不能只在课堂上,课外需要养成看财经新闻的习惯。从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如猪肉的供求开始,从财经视角去认识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如游戏产业开始,从国家财经大事、人们事件的经济影响去开始。这些新闻中包含着基本的供求规律、价格政策、弹性的应用以及理性的经济思维。为此,郭顺兰在课堂专门设立课前讨论和新闻分享环节,并给予平时分激励。平时分激励学生们解锁一项新的学习任务,分享让知识传播更宽更广。至此,这样一项始于老师的课堂任务,却在好奇和兴趣的加持下成为学生日常的习惯,甚至带着这种习惯走向工作岗位,课程的应用型目标得以实现,课程的长度得以延伸。
以学习通为基础 从线下延伸到线上
郭顺兰经常在课堂上采取各种互动,或是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距离,或是对某一个要得到的结论一步步推演,但因为大部分学生都习惯被动听讲,而不愿主动参与。2019年学校推行课堂教学改革,郭顺兰迅速在所有的课堂中都引入超星学习通,通过课程和班级创建加入所有的学生。面对80人甚至110人的课堂,任课教师和班干部不需要再人工点名,二维码签到让缺课的学生无处遁形;学生们会在课堂抢答前紧张万分,生怕自己的手机信号不足;而摇一摇选人的提示音让坐在后排的学生也会立马询问要回答的问题;抢到前几名却无缘回答的学生会央求老师给参与分;没有被选中的学生会捶胸顿足.....每每看到这些学生们可爱的表情,郭顺兰都深刻体会到,以前阻碍学生们认真听讲的手机在正确引导下也能成为课堂教学的助力。除了这些基础的功能外,学习通的分组任务、主题讨论、投票、随堂练习,让课堂的教学形式丰富起来,即使是最沉闷的课堂也会变被动会主动,课堂也不再是老师的独角戏。而学生们对于学习通的练习和作业分数也是格外看中,主动请求退回重做是课堂的常态。学习通还成为知识分享的场所,老师和学生们都可以把自己看到的新闻、有趣的观点或是经济学家的传记等都上传到学习通资料里,一年年的积累,这些阅读资料也越来越多,丰富了课程教学的宽度和广度。
以育人为目的 从理论延伸到思政
“西方经济学课程主要介绍流行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现代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它既研究传统而又现代的家庭管理,又研究多姿多彩的企业经营,还大胆解说政府日益深入的经济调控,它既赞美价格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效率优势,又无情地剖析市场机制在不少领域资源配置上的诸多缺陷。”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框架根源于西方国家经济运行中基本规律的总结,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理论对于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有很强的意义,但同时因为意识形态的不同,某些方面不符合我国的国情,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也能辩证地看待。如在讲到通货膨胀效应时,郭顺兰既引导学生们关注我国温和的物价指数对我国经济的重要性,又对比指出美国凭借其美元地位超发货币向全球输出通货膨胀的实质。又比如在学到课程大纲中一个不太重要的知识点“GDP的局限性”,郭顺兰特别花时间用视频、讨论、例证、我国在政府工作目标中的转变等,对我国未来的建设者和主人们传递正确的GDP观。除此之外,经济中大量的理论和实例更能换一个角度给学生带来对祖国强大的自豪、对今天幸福生活的感恩、对职业道德的认同、对国家宏观调控不易的理解、对政府关注每一个民生问题的感动、对我党始终把人民幸福放在首位的敬重,每一次的讨论与引导都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让课程不仅完成大纲目标,更有助于达成育人目标,提升了课程的高度。
教学相长,在教授知识的路上,郭顺兰始终秉承这一理念,每次的旧课都要当作第一次来讲解,永葆激情和热情,和学生一起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