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记者 唐欣)在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编程教学的背景下,我校信息工程学部软件工程系杨艳霞老师通过教学实践中的敏锐观察,总结出一套独特的育人方法,既破解学生使用AI工具的常见误区,又以赛事为桥梁赋能学生职场竞争力,相关经验成为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生动范例。
教学中,杨艳霞发现部分学生在使用AI工具时存在“抄近道”现象:直接套用生成代码导致程序逻辑混乱,提问时遗漏关键错误信息,混淆不同编程语言的语法要求,甚至未经验证便部署AI输出的算法,埋下系统崩溃隐患。对此,她提出“拒绝拿来主义、精准提问、严格验证、夯实基础、对标课程”五大准则,强调“编程能力的提升如同骑自行车,若依赖AI‘辅助轮’不敢放手,永远无法真正驾驭技术”。通过逐行解析代码、设计边界测试、手写核心算法等训练,引导学生从“会用工具”向“懂原理、能创新”进阶。
针对教学工具的选择,杨艳霞对比分析主流平台的特性,建议多数专业优先使用国产研发的DeepSeek平台,其在代码生成、公式推导等场景表现优异且数据安全有保障,而侧重元宇宙开发的Manus则推荐给虚拟现实课程学生。面对应用商店中仿冒软件的风险,她提炼出“官网直链下载、认准高下载量与真实长评、警惕新上架无评价产品”三大口诀,帮助学生规避技术陷阱。
作为指导学生多次斩获蓝桥杯、计算机设计大赛等国家级奖项的“金牌导师”,杨艳霞尤为重视赛事对职业发展的助推作用。她指出,竞赛作品链接能让“会编程”的抽象描述变为具象证明,学生凭借调参细节与作品原型可直接与面试官深度对话;赛事中积累的Debug经验、产品设计方案甚至创业策划书,稍加调整即可转化为求职作品集, 让竞赛变成职场预演。
“技术工具可以赋能教学,但思维培养才是核心。”杨艳霞始终秉持这一理念,在AI技术浪潮中坚守教育本质,既善用智能工具提升效率,更通过严谨的训练体系和赛事实战锤炼学生核心竞争力。其融合问题预警、工具甄别、竞赛赋能的育人实践,为我校培养具有创新思维与实战能力的新工科人才提供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