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通讯员 关晓玲 贾明臻)2025年盛夏,我校“青马晨曦”志愿服务队从全国1680所高校申报的8013支实践团队中脱颖而出,以出色的志愿表现与创新的实践方案,成功入选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1000支全国重点团队之一。
这支团队响应“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号召,奔赴鄂州市沼山镇王铺村,以语言为笔、热忱为墨,在乡土间书写了一段关于成长、反哺与传承的青春故事,更在实践中彰显了 “以语通心、以行助兴” 的青年担当。
7月初,出征仪式在我校行政楼A333举行。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关晓玲指出,推普是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的关键,团队要怀揣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将推普与乡村教育发展紧密结合,让推普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坚实抓手,让实践成为青年成长的“大思政”课堂。王寒宇老师寄语队员们将艺术与语言教学创新融合,为乡村注入新活力。全体队员以铮铮誓言立下服务乡村的承诺,带着嘱托与初心,这场跨越校园与乡村的“语言接力”正式启程。
为让孩子们亲近普通话,队员们设计了“推普童行”趣味活动。拼音互动游戏中,鼻音辨别法化为抢答挑战,孩子们在欢笑中攻克难点;“方言猜猜猜”环节里,各地特色方言引发捧腹,也让孩子们懂得普通话是连接多样语言的纽带;“我心中的普通话”主题绘画中,足球场上的“传球”呐喊、与远方亲友的视频通话,稚嫩笔触里藏着对“语言桥梁”最真挚的理解——普通话是他们走向更广阔世界的钥匙。
教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时,孩子们从羞涩到放声,滚烫的歌词在教室间回荡;朗诵《红色的七月》《月光下的中国》,“南湖的红船”念得坚定,“长城的轮廓”读得轻柔,文字化为可感的家国情怀;观影《小兵张嘎》后,孩子们争相模仿“我要当八路军”,奶声奶气里透着英雄气。红歌、朗诵与英雄故事如星火,让红色基因悄然融入血脉,让爱国主义精神在新一代心中熠熠生辉。
“行走的思政课”上,队员们以鲜活红色故事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孩子们在提问互动中,让抽象理念变得具体可感。此外,队员们走进当地红色党史教育基地,在老照片与文物中触摸历史温度,深化对红色精神的理解;探访根雕非遗工坊,匠人指尖的巧思让队员们体会到传统文化流淌的韧劲。红色基因与非遗文化的交织,让正能量在交流中不断传递。通过普通话开展的“红色故事讲解员”活动,让青少年能清晰表达对革命精神的理解,深化情感认同。
针对王铺村老人居多、方言难懂的现状,队员们深入巷陌开展调研,耐心倾听村民的方言表达,记录交流中的痛点,再针对性开展教学——纠正易混淆的发音、讲解方言词汇的普通话对应表达。管理员感慨“普通话让服务更顺畅”,孩子们期待“学好普通话方便外地求学”,这些反馈印证了推普的实效。队员们还设计绕口令挑战、手绘宣传物料、配音视频,让普通话的重要性在趣味中深入人心。
实践里,“青马晨曦”的队员们既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乡土的学习者。他们用趣味化解语言隔阂,用红色文化厚植家国情怀,用非遗探访连接传统与当下。
推普不再是生硬的教学,而是融入生活的“暖心工程”;实践不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队员与村民、孩子双向成长的旅程——孩子们收获了走向未来的底气,队员们读懂了乡村的真实需求,更深刻理解了“青年与时代同频”的意义。队长贾明臻感慨:“这股青春的‘春之力’,或许微小,却在悄然绘就一幅振兴的图景。于我而言,这场实践让推普真正成为连接城乡的纽带,更让青春力量在传承文化、助力振兴中彰显了实实在在的价值。”
实践的帷幕虽落,但王铺村的教学声、调研脚步的回响仍在延续。“青马晨曦”播下的种子,正随普通话的普及,不仅架起了孩子们认知外界的桥梁、帮助老人融入现代生活,更成为红色精神与传统文化传承的纽带,展现了语言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深层价值。未来,这支青春力量将继续以语言为桥,以行动为笔,让推普成果融入乡村振兴的肌理,让更多青年接力奔赴乡土,用知识与热忱为乡村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让“语润心田,普话兴乡”的愿景在更多角落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