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记者 吴囿)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红色基因,沙乐娱场5555199vip青马班“红旗薪火队”于2025年8月22日至24日赴革命圣地延安开展为期三天的红色实践教育活动。团队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熊晶老师、外语学部周雅乔老师带队,成员由机电工程学部和经济与管理学部学生骨干组成。
首日:艺术号角与黄土鼓韵
8月22日上午,实践队首站抵达鲁迅艺术文学院旧址。在古朴的学院大门前,全体队员列队肃立,面对斑驳的砖墙和苍劲的古柏,齐声高唱《黄河大合唱》。所有队员目光如炬,紧握的拳头随着节奏挥动,"风在吼,马在叫"的雄壮歌声在学院门前回荡,仿佛穿越时空,与当年的文艺先驱们隔空对话。
当日下午,实践队来到安塞腰鼓训练基地。在专业老师的悉心指导下,队员们认真学习了腰鼓的基本打法。大家扎稳马步,双手紧握系着红绸的鼓槌,从最基础的击鼓节奏学起。机电工程学部杨学达额角的汗珠与鼓槌上的红绸,成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鲜活注脚。队员们排成整齐的队列,在"咚吧、咚吧"的节奏中迈着坚定的步伐。鼓停,队员胸口仍在共振,像替黄土高原续写未完的拍子。
随后,队员们参观了中共中央西北局纪念馆,通过大量实物和图片资料,深入了解党中央在西北地区的艰苦奋斗历程。
次日:雨中追思与窑洞求真
8月23日清晨,实践队冒雨前往张思德纪念广场。经过3.5小时的雨中急行,队员们浑身湿透却目光坚定。《为人民服务》宣讲词上,雨水一滴一滴,连成一串。“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铿锵的誓言穿透雨幕,"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在雨幕中愈发清晰。
在枣园旧址的现场教学中,曹老师为队员们动情讲述"延安窑洞有马列主义"专题课时,描绘了毛泽东同志在艰苦环境中笔耕不辍的场景:"就是在这样简陋的窑洞里,毛主席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深夜只有一盏煤油灯相伴,披着棉袄伏案疾书——冬天砚台墨汁结冰,就呵气取暖坚持写作;夏日蚊虫肆虐,便把双脚浸入冷水继续创作。《实践论》《矛盾论》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奠基之作,正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诞生的。"队员们凝视着窑洞内简朴的陈设:一张木板床、一张旧书桌、一盏煤油灯,无不为之动容。听到动情处,众人屏息凝神,仿佛看见昏黄灯光下奋笔疾书的身影,不少人眼眶湿润,悄然握紧拳头,在这堂特殊的思政课中深刻体悟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延安精神本质,感受到革命先辈在艰苦环境中坚持真理、探索道路的伟大精神力量。
下午,队员们来到杨家岭革命旧址,通过实地参观中央大礼堂、毛泽东旧居等历史建筑,深入了解爱国青年奔赴延安的革命信仰与人生抉择。
第三日:革命纪程与青春誓言
8月24日清晨,实践队来到延安革命纪念馆。天光乍开,广场中央毛泽东主席的青铜塑像巍然屹立,高约数米,身披大衣,目光如炬地凝视远方。塑像身后,连绵的宝塔山苍翠如黛,延河水在远处静静流淌,整个景象庄严肃穆。馆内丰富的展陈生动再现了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辉煌历程。
在王家坪革命旧址,队员们聆听了毛泽东与毛岸英感人的家国情怀故事。下午,实践队奔赴梁家河,实地探访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插队的地方。在知青旧居前,队员们深入了解青年习近平的成长历程和深厚的群众观念。“以前总觉得入党誓词是书本上的句子,但摸着知青井的井沿,突然懂了什么是‘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机电工程学部刘振兴在重温誓词时,手指微微发抖。全体队员重温入党誓词,眼神坚定。当晚,队员们积极参与"青耘中国"直播助农活动,为推广延安特色农产品贡献力量。
“从红色沃土武汉到革命圣地延安,我们带着校园里深耕的红色教育积淀而来。两地精神一脉相承,队员们在行走中串联起太多震撼心灵的瞬间:走进承载历史重量的革命旧址,众人不约而同放轻脚步,脸上凝着掩不住的凝重与肃穆;雨中急行军时,大家手提马扎深一脚浅一脚蹚过积水,雨水模糊视线却挡不住前行的脚步;在张思德雕像前学生们收起雨伞,齐诵《为人民服务》,字句铿锵稳稳穿透层层雨幕;聆听毛泽东父子情的故事,不少同学红了眼眶,泪水悄悄滑落脸颊;听闻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的奋斗经历,每个人眼中燃起炽热光芒,握紧的拳头攥满向上斗志。这堂“行走的思政课”用最真实的体验让理论学习从课堂延伸到实地,鲜活而深刻,让红色基因真正入脑入心。”马克思主义学院熊晶老师感慨。
三天的行程,也是一场持续的叩问:新时代青年的信仰何在?价值何存?答案,就写在那雨中的誓言里、那窑洞的灯火里、那铿锵的鼓声里、那为人民服务的直播间里。队员们通过实地走访和亲身体验,深刻理解了延安精神不只是口号,而是"把板凳坐穿、把纸页写薄"的实干。
从“割掉皮肉还有筋,打断骨头还有心”的奔赴延安誓言,到“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呐喊,变的是时代场景,不变的是“坚定信念、求真务实、服务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火炬。“红旗薪火队”队员用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在新时代征程上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华章。